當前位置: 上海徐浦中醫醫院 > 中醫腫瘤科 >
在新冠疫情逐漸平息后,一個現象引起了不少人的關注:似乎身邊查出肺結節的人變多了。這不禁讓人產生疑問:新冠和肺結節之間究竟有著怎樣的關聯?上海徐浦中醫醫院的吳福寧醫生為我們揭開其中的關鍵真相。
真相一:檢測技術進步與篩查意識提升
吳福寧醫生指出,當下醫學影像學技術有了顯著飛躍。以 128 層螺旋 CT 為例,其分辨率已達到亞毫米級別,能夠精準發現直徑 2 毫米以上的肺部微小結節。而在過去,常規 CT 往往只能察覺 5 毫米以上的病灶。這就好比從使用模糊的標清鏡頭升級為高清 4K 鏡頭,讓原本難以發現的肺部微小結構清晰呈現。
同時,經歷新冠感染后,大眾對肺部健康的重視程度空前提高。以前,許多人可能幾年甚至十幾年都不會進行一次肺部專項檢查,但在感染新冠后,主動進行肺部 CT 檢查的人數大幅攀升。據北京多家三甲醫院呼吸科數據顯示,新冠康復者中進行胸部 CT 檢查的人數較疫情前顯著增加,其中近 30% 的受檢者是首次進行肺部影像檢查。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研究表明,在接受低劑量螺旋 CT 篩查的人群中,肺結節檢出率超過 50%。這意味著,很多結節其實早已存在于肺部,只是新冠促使人們通過檢查發現了它們。
真相二:新冠病毒引發的肺部炎癥修復痕跡
新冠病毒確實會對肺部造成影響,但它并非直接導致肺結節產生的根源。從病理機制來看,新冠病毒通過與肺泡上皮細胞的 ACE2 受體結合引發感染,進而引發局部炎癥反應,在 CT 影像上常表現為磨玻璃影或小結節。
不過,臨床觀察顯示,72% 的此類結節會在 3 - 6 個月內隨著炎癥的消退而自行吸收,僅有約 3% 需要進一步的醫學評估。上海徐浦中醫醫院在臨床中也發現,新冠相關結節多分布于肺外周區域,與病毒主要侵襲肺泡的特性相符,且這類結節邊界清晰、密度均勻,與惡性結節的不規則形態有著明顯區別。
部分基礎疾病患者或長期吸煙者在感染新冠后,肺部修復過程可能會有所不同。這類人群的肺部組織對炎癥的反應更為強烈,在修復時可能會形成纖維瘢痕樣結節。但本質上,這些結節是肺部炎癥愈合后的遺留痕跡,并非新出現的病理性病變。
真相三:正確看待肺結節,科學隨訪是關鍵
當體檢報告中出現肺結節時,很多人會陷入過度恐慌,甚至將其與肺癌劃等號。對此,吳福寧醫生強調,肺結節只是一種影像學表現,并非疾病診斷。根據《肺結節診療中國專家共識》,直徑小于 6 毫米的結節,惡性概率低于 1%,只需每年進行一次低劑量螺旋 CT 復查;直徑在 6 - 8 毫米之間的結節,建議每 6 個月隨訪一次;直徑超過 8 毫米且伴有邊緣毛糙、分葉等特征的結節,則需盡快到胸外科或呼吸科進行專業評估。
惡性結節通常具有生長活性,而良性結節在長期隨訪中,大小和形態相對穩定。北京大學腫瘤醫院研究數據顯示,直徑小于 6 毫米、邊界清晰的結節,兩年內惡變概率僅為 5%。對于需要密切觀察的結節,目前像北京協和醫院等機構已開展電磁導航支氣管鏡等精準診斷技術,能夠在最小創傷的情況下獲取結節組織,為臨床決策提供可靠依據。
雖然目前尚未發現新冠病毒與肺癌之間存在直接關聯,但長期吸煙、空氣污染暴露、職業粉塵接觸等仍是明確的肺癌高危因素。中華醫學會建議,40 歲以上人群、吸煙史超過 20 年的煙民、有肺癌家族史者,應將低劑量螺旋 CT 納入年度體檢項目。同時,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煙、均衡飲食、適度運動等,有助于降低肺部疾病風險。
新冠疫情讓大眾對肺部健康有了更深刻的關注,肺結節檢出率的變化實際上是醫學進步與健康意識提升共同作用的結果。正如吳福寧醫生所說:“發現肺結節并非壞事,關鍵是要通過規范的隨訪來排除風險。” 我們應理性看待肺結節,既不過度恐慌,也不忽視大意,以科學的態度守護肺部健康。
健康熱線:021-6685 5555
地址:浦東新區上南路4091號(近凌兆路)
公安部備案號:31011502000970
ICP備案號:滬ICP備16020585號-19
醫療備案:滬衛(中醫)網審【2014】第20013號
本網站信息僅供參考,不能作為診療及醫療依據。